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面向于手机app应用、手赚app应用、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APP图标排版、分类展示、大幅轮播图、热门/最新APP模块,二维码扫描下载,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兼容IE9+、Firefox、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
主题特点:
冰島有一些幫助失業者重新創業的支援機構,這讓他們可以重新思考自己的選項,並重新部署手邊的資金。
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最近適逢歲末年終,學界團體、教育團體今(12)日召開記者會「大掃除」,清理大學文憑造假積習。
Photo Credit:守護台灣教育平台 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前政大研究生學會會長張維倫點出,從105學年開始,研究生會強制修習學術倫理課程,作為畢業門檻。但由系所、學校所開設的校級學倫課程,不分學門、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標準,他認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領域在學倫上有不同的參採面向。學界人士在記者會上提出3點訴求,要求學位論文應一律公開「電子全文」,並建立外部獨立的學術倫理審查機制,且違反學倫的事件應通報教育部。延伸閱讀 鄭文燦、蔡適應尚未對論文撤銷提出訴願,潘文忠:論文問題將在1月校長會議討論 台大修改規章:碩博論文需比對原創性、繳交聲明,學生日後遭撤學位將追究教授責任 蔡壁如論文涉抄襲遭德明科大撤銷學位:將依法申覆,若有瑕疵會辭去立委 逢甲大學審議許淑華論文抄襲爭議:涉不當引述,但未達撤銷學位程度 六個QA談學術著作:畢業論文跟期刊論文有何不同?「學術道德」與「學術價值」也不能混為一談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而根據守護台灣教育平台的調查,有42.7%的受訪學生表示,應由獨立調查單位來進行學倫案調查,認為是學校倫理委員會的只有29.1%,教育部學審會僅有22.5%。
守護台灣教育平台在12月26日至1月8日之間進行網路問卷調查,蒐集到213份有效問卷,其中有63%受訪學生認為政治人物的學歷有助於選舉,且75%學生認為學倫問題會影響投票給候選人的意願。立委范雲表示,學歷造假反映了高等教育商品化的問題,其中,政府要求各大學做國際排名,但與我國提供給高教的資源卻是遠低於OECD國家,也造成公立大學得自籌財源,辦理各種專班,教育部卻又監管不力,導致學位的商品化。「全球勞工正義(GLJ-ILRF)」在聯署網站上指出,一位在台灣漁業工作的外籍漁工Nofian,在2011至2014年間,其所屬的遠洋漁船每15個月才會進港一次。
全球勞工正義指出,現今的科技技術,已讓在海上提供Wi-Fi不再是一件障礙。漁業署表示,他們將持續推動遠洋漁船設置Wi-Fi分享給船員使用,並已要求新建漁船應符合「C188人權公約」標準,包括改善漁船生活起居、建置「外籍船員互動服務平台」供船員瞭解漁船與岸上設施資訊,以及確保薪資全額直接給付船員等。因此,這份由「印尼海員同鄉聯誼會(FOSPI)」、「台灣人權促進會」、「海星海員中心(Stella Maris Kaohsiung) 」、「全球勞工正義」以及「憫研顧問 (Humanity Research Consultancy)」等團體發起的連署,便是期望台灣政府能正視此問題。新聞來源: Wi-Fi untuk ABK! Wi-Fi Now for Fishers Rights! 漁工勞動人權立即實現(全球勞工正義) GLJ-ILRF Briefing WiFi for Fishermen at Sea(全球勞工正義) 萬名外籍漁工出海即斷聯 民團連署促保障網路人權(中央廣播電台) 漁業署與印尼船員及國際人權組織討論推動漁船WiFi政策(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 延伸閱讀: 移工與台灣人「同島不一命」?給下一次疫情危局的人權備忘錄 移工買電動自行車須雇主同意書挨批歧視,公路總局將討論替代方案 羅興亞難民船漂流一個月抵印尼亞齊省, 兩個月以來第三艘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預計4年總計補助設備費60艘、通訊費110艘,鼓勵船主裝設提供Wi-Fi。此外,台灣也確實承諾要將國際勞工組織《漁業工作公約》(C188人權公約)國內法化。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秘書長李麗華則指出,「低軌衛星」是目前降低裝設Wi-Fi成本的解方之一。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由此可見,讓船員享有基本通訊權利,是船主能力所及的事情,也是本來就應納入營運成本內的部分。全球勞工正義在其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泰國已在2019年批准《漁業工作公約》,依法強制要求遠洋漁業部門的船員使用衛星通信。
直至漁船到港後,他才得知其薪水並未定期匯回家中,最終妻子也另結婚嫁,並將3名子女留下。許多在沿海和遠海航行的貨船、私人遊艇和遊輪都會在船上提供Wi-Fi。因此,有人權團體發起連署,呼籲台灣政府應規定遠洋漁船需提供安全Wi-Fi供外籍漁工使用即便如此,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是要面對許多相關性資料,人在面對這些資料時會很直覺地形成因果假設,畢竟當一件事情發生(例如癌症),我們會希望知道原因究竟是什麼,藉此控制結果。
一、當他有人宣稱自己的智商157 多數人都有接受過智力測驗的經驗(我指的當然不是網路上的趣味心理測驗),不管是在求學或求職階段,智力測驗的結果通常會是影響你能夠獲得哪些資源的其中一個依據。有人喜歡宣稱自己的智商157,這就是來自智力測驗的結果,好像157這個數字代表了一個人在各個層面都非常優秀,他的想法、人格、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是一等一的,他人望塵莫及。
人的思維偏誤會對數據做出錯誤詮釋,而利益團體和政治人物可以透過操弄數字來扭曲真相。這一次,我們暫時跳脫數字,用冷靜、批判的角度,思考數字和你我真實生活的關係。
一個人可以運用「相關不等於因果」來批判性地思考數據當然很好,麻煩的問題是,當我們發現吸菸和肺癌之間存在關聯,動物實驗顯示菸焦油會致癌,接受菸草商委託的科學家出來說話了:這只是相關,不代表吸菸和肺癌有因果關係。不同的科學家會對智力有不同的定義,這取決於科學家的價值判斷和個人信念,而不同的智力定義下所發展的智力測驗並不會相同。數字,依然脫離不了哈拉瑞所說的「想像建構的秩序」,我們該如何成為一個更聰明的數字使用者,而不被數字欺騙和綁架? 從概略介紹數據的歷史談起,布勞從數字標準化、蒐集和分析的觀點,探討了人們面對數字時常有的偏見。但智力,以及許多抽象的概念(像GDP和幸福指數),其實在本質上都是人為的建構,是人們為了特定的目標所構思出的理論,以此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或經濟發展。如果我們希望認真看待數字,就應該承認數字的極限:數字中藏著價值判斷,並非萬物都能用數字計算,而數字不能傾訴許許多多的真相。我們生活在一個對數字極端仰賴的時代。
數字不是真相,而是協助我們理解真相。相關性為何不代表因果關係?作者提出來幾個理由:巧合、消失的因素(也就是統計學所稱的第三變項問題)以及相反因果關係。
本書作者桑妮.布勞(Sanne Blauw)是一位經濟學家兼記者,也曾經是數字的狂熱信徒,但研究和新聞工作的經驗讓她發現數字背後蘊藏的迷思、誤用和各種令人意外的故事。更進一步的,如同許多心理特質,智力是先天基因和後天環境交互作用下的產物,智力測驗分數高,部分反映了一個人所得到的教育資源相當充足,而某個族群智力測驗的平均數較低,反映的很可能不是種族先天上的差異,而是後天環境裡所遭受的差別對待。
「不信你可以看看數字」,他們和宣稱自己智商157的人一樣,都很相信數字就代表真實。有些層面極為有趣且重要,包括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該如何詮釋黑人智力測驗分數低於白人,乃至於大數據在倫理上的爭議,而有些數字背後的內幕故事更是讓人出乎意料。
一到選舉,各種各樣的民調數字充斥媒體版面,候選人也嘗試將政績化為數字,說服選民投下神聖的一票。這是在老鼠身上發現的,不是人。從小時候還在學校求學時,我們就已經被制約為用數字來代表一個人的學習成績跟操行表現,升學考試的分數決定我們未來會念哪間大學,而社會上更是充滿許許多多的數字用來評估一個人的工作表現和經濟能力。當我們手邊只有相關性資料,這些理由確實會讓我們無法合理推斷因果關係的存在,畢竟,在一般情況裡,因果關係的存在要滿足下列準則:時間順序(因在果前)、因果之間有相關、因果之間的相關不存在替代性解釋。
數字因而成為停止思考的藉口。《數字偏見:不再被操弄與誤導,洞悉偽科學的防彈思考》要挑戰的就是上述種種關於數字的期待和崇拜:數字並非純然客觀,許多數字背後都反映了人的主觀偏好和價值選擇。
表面上看,智力測驗測量的是智力,因此你在測驗上所得到的智力商數就代表了你的聰明才智,這應該是很合邏輯的想法。而很多時候,我們會選擇對自己而言最明顯的那個,或對自己最有利的那個。
智力測驗只是對智力這個「建構的概念」做有限的觀察,在理想情形下,它的結果可以作為智力的良好估計——但也只是估計而已,要了解一個人的智力,首先要承認智力會隨著定義不同而展現出不同面向,而我們不可能只從單一管道就了解智力,而是需要多重來源的資料。數字大神無所不能,一個人的智力、幸福感、未來是否容易犯罪,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自由程度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概念,全都可以用數字來呈現。
文:歪帽旅人 對數字產生錯誤期待,並錯誤的認為數字的定義就是客觀的,其實是非常危險的想法。「國內生產毛額只是測量生產的數字,智商也只不過是測驗分數」,是的,有很多東西數字並沒有說明,我們在透過數字進行推論時,必須注意到它並不打算多說東西。該如何評估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的嚴重度?經濟成長跟防疫哪個比較重要?哪個廠牌的疫苗保護力最好?似乎只要拿出數字,我們就可以得到最終解答如果我們希望認真看待數字,就應該承認數字的極限:數字中藏著價值判斷,並非萬物都能用數字計算,而數字不能傾訴許許多多的真相。
數字大神無所不能,一個人的智力、幸福感、未來是否容易犯罪,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自由程度等等,凡是你能想到的概念,全都可以用數字來呈現。這一次,我們暫時跳脫數字,用冷靜、批判的角度,思考數字和你我真實生活的關係。
一個人可以運用「相關不等於因果」來批判性地思考數據當然很好,麻煩的問題是,當我們發現吸菸和肺癌之間存在關聯,動物實驗顯示菸焦油會致癌,接受菸草商委託的科學家出來說話了:這只是相關,不代表吸菸和肺癌有因果關係。有人喜歡宣稱自己的智商157,這就是來自智力測驗的結果,好像157這個數字代表了一個人在各個層面都非常優秀,他的想法、人格、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是一等一的,他人望塵莫及。
即便如此,我們日常生活中還是要面對許多相關性資料,人在面對這些資料時會很直覺地形成因果假設,畢竟當一件事情發生(例如癌症),我們會希望知道原因究竟是什麼,藉此控制結果。數字,依然脫離不了哈拉瑞所說的「想像建構的秩序」,我們該如何成為一個更聰明的數字使用者,而不被數字欺騙和綁架? 從概略介紹數據的歷史談起,布勞從數字標準化、蒐集和分析的觀點,探討了人們面對數字時常有的偏見。
1 留言